明王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广封诸子为王,以藩屏朱姓皇室。
明代诸藩,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这些宗室子孙享受着体现“亲亲之谊”的高爵厚禄,显赫一方,富极一时。
大连博物馆 蕲春县博物馆
皇家遗珍
明代藩王文物精品展
第二单元
金翠耀明珠
金器易容趋艳痕
玉镶钗钿证朱门
展开剩余97%明代金银器的制作一改唐宋以来丰满富丽、清秀典雅的风格,而渐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愈来愈浓厚。
其中金银头饰的制作更是集中体现了明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随着金器与玉石器相结合的镶嵌工艺的成熟,明代金银头饰的造型更为多样,纹饰繁缛富丽,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复杂,令人眼花缭乱。
这些首饰不仅是装饰之物,更是藩王奢华生活的写照,承载着历史的璀璨光辉。
P
art 03.
挑心 分心
金翠耀明珠
明益宣王孙妃
䯼髻头面动态演示
图片来自:
饰戴风华——江西省博物馆藏
明代王妃首饰展
「皇家遗珍」
挑心与分心是明代发饰中非常醒目的装饰。挑心,是插戴在䯼髻正面位置的簪钗。挑心之下,䯼髻之前插戴的簪钗称为分心,通常为山字形。
纹样选择上挑心、分心常常与其他簪钗一起组成一套完整的主题。
常用题材有象征富贵的花卉题材,象征吉祥的释道题材等。
挑
心
挑心示意图
挑心在一整副明代头面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簪脚多是斜向上或是与簪首垂直焊接,簪戴时自下而上,以“挑”的方式簪戴于䯼髻正面当心处,所以谓之挑心。
“
”
由于挑心在头面中的位置极其引人注目,所以必须在设计上慧心巧思,在工艺上巧夺天工。
金镶宝蜂蝶赶菊挑心
明
蕲春县蕲州镇姚湾荆藩宗室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以蜂蝶赶菊为题材制作的挑心。
两只金蜜蜂飞舞在繁盛的菊花丛中。菊花的花心镶嵌各色宝石。两只蜜蜂之间的几朵菊花又巧妙组成了蝴蝶的式样,金丝弯曲成触角。花丛中用金丝绕成螺丝状,再抽去芯线,顶端饰珍珠,行走间若步摇般摇颤。挑心背面有插簪脚的卡槽。
蜂蝶花卉的图案组合,其设计构思来源于五代两宋以来绘画中的花卉草虫写生小品。作为装饰纹样,它曾流行于宋代织绣,很快被移用于宋金元金银首饰之上。作为明代金银首饰中的花鸟题材,“蝶恋花”与“凤穿花”平分秋色。
此冠饰花丛中伸出数枚弹簧金枝,枝头饰洁白珍珠,静中有动,争相斗艳。
皇家遗珍
初期挑心的装饰题材以佛像为主,之后又出现各式仙人、祥禽瑞兽、吉祥文字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分
心
分心示意图
分心形似头箍,簪首为宽弧形,长十几厘米,正面看似山峰,上缘中心高,两边低,恰如一扇展开的菩萨冠。是一种插戴在䯼髻前后,式样特殊的发簪。
P
art 04.
花钿
金翠耀明珠
头面示意图
明代花钿是装饰在䯼髻口沿处,造型细长的一类饰品。明代初期的花钿沿用宋制,又有簪脚式花钿和穿系式花钿两种形制。
01
金镶宝花钿【明】
蕲春县蕲州镇刘家嘴永新王朱厚熿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金丝弯成花枝的形状,枝条上焊金片打造的九朵花,花蕊及叶片上做出石碗,镶嵌宝石。金丝背后焊四个扁平卡槽,原应中穿金条或银条。
02
金镶宝花钿【明】
蕲春县蕲州镇姚湾荆藩宗室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弯梁上七朵嵌宝金花,中间牡丹,两边各为芍药、菊花、桃花。金钿背面焊两个扁平小管,原应中穿银条。
P
art 05.
珠子箍
金翠耀明珠
头箍是明代发饰中常用的装饰品,常常与花钿一起佩戴。《天水冰山录》“珍珠冠头箍等项”列有“珍珠大头箍二十条,珍珠小头箍二十条”,头箍上多缀珠以装饰,因而又称“珠子箍儿”。
珠子箍【明】
蕲春县蕲州镇九龙嘴荆藩宗室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头箍,两端窄,中间稍阔的紫色布条,其上缝缀银珠。银珠上方两条摩羯翔于祥云间,摩羯两边各两只小凤鸟。下方三朵银珠组成的花,花心中又各是一朵金牡丹花片。头箍两侧各缀一朵镂刻精致的花朵。发箍一侧仍残留用以系结的布带。
《金瓶梅词话》中提到“紫销金箍儿”当是紫色箍儿布上洒金装饰,其样式或许恰与这件紫色缀金银珠的珠子箍相似。
皇家遗珍
第二单元 金翠耀明珠
鬓钗、花头簪等一组
明代头面中,还有一种很不起眼却又不可或缺的小簪子,称作挑针,又或啄针、掠儿,总之,名称不一,式样不少。
小簪子多是圆锥形的簪脚,长短平均在10 厘米左右。这一类小簪子是起固冠或装饰作用。
明代冠与䯼髻的两侧都留有特定的空洞,将小簪子插于两侧,便可使头饰稳固减轻晃动。
P
art 01.
鬓 钗
金翠耀明珠
「鬓钗示意图」
明代把发鬓与额角并称为“四鬓”,因此通常倒插在鬓角处的簪被称为鬓钗。
明
代
钗与簪的区别并不明显,所谓鬓钗并不指两只簪脚的发钗
鬓钗修长成条状,簪脚与簪首整体连贯,略有弧度,常以龙凤花草为主流装饰题材。
明
人
容
像
图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鬓钗通常成对簪戴在䯼髻或凤冠的底部两侧,成为一副头面的组成部分。另一种插在鬓角的头饰,称为掩鬓。
金镶宝龙凤鬓钗【明】优配无忧
蕲春县横车镇荆恭王朱翊钜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金丝缠绕出的卷云纹底板上做出热闹的造型,一前一后两只凤凰,被两条龙簇拥着,穿花而过,龙身下是镶嵌红、蓝宝石的流云。菊花的花心及龙身上嵌入宝石、珍珠。花丛中伸出数枝金丝绕成的“弹簧”,枝头饰珍珠。造型华丽又不失灵动之感。
明
代
以
前
金翠耀明珠
明代以前,簪钗二者区别是很清楚,即两只脚为钗,单脚为簪。到了明代簪渐成主流,钗的使用渐渐变少。
<<<
明人容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女性金银头饰上的植物纹样类型丰富,以花卉为主流,主要有朵花、折枝、缠枝、团花四种表现形式,四种植物纹样相互辉映,呈现方式多变而丰富。
金镶宝螳螂捕蝉鬓钗【明】
蕲春县横车镇荆恭王朱翊钜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草虫题材是明代首饰中常见的装饰题材。这件螳螂捕蝉鬓钗,钗首为花丛中螳螂捕蝉,憨肥的蝉在前端,细腰螳螂在其后,两只前爪扣住蝉翅。二者周身及身下花丛镶嵌红蓝色宝石,螳螂细腰两侧各用金丝穿一颗珍珠。奢华富丽又不失活泼情趣。
螳螂、螽(zhōng)斯、蜘蛛、蜻蜓、蟾蜍、蝉、虾、蟹等都极为写实逼肖,经过匠人的巧手,它们从蔓草水田之间,落到了女子的云鬓之上。
第二单元 金翠耀明珠
花头簪、耳挖簪等一组
P
art 01.
花头簪
金翠耀明珠
小簪子在盛妆时总是成对簪戴,但在平居装束时,它便又是独立的首饰。
与此前的挽发用钗不同,明代挽发几乎都用簪,以至于这种小簪轻易不会取下,是使用者最亲近的贴身之物,于是也常常被当作男女寄情的信物。
除了挽发之外,女性发髻上插一两支,也是闲居时最为平常的装饰。
吴氏先祖容像(局部)
义乌博物馆藏
最常见的一种也叫花头簪,以梅花、莲花、菊花等为花头样式,下与锥形簪脚相接。
金菊花簪【明】
蕲春县博物馆藏
金牡丹花头簪【明】
蕲春县博物馆藏
金镶宝梅花簪【明】
蕲春县博物馆藏
P
art 02.
耳挖簪
金翠耀明珠
金耳挖簪【明】
蕲春县蕲州镇九龙嘴荆藩宗室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金耳挖簪【明】
蕲春县蕲州镇雨湖村都昌王朱载塎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锥脚簪中还有一种样式独特的耳挖簪,既是发簪,也可作为耳挖用,集实用性、装饰性于一身。
金镶宝耳挖簪【明】
蕲春县横车镇荆恭王朱翊钜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耳挖簪是明代小簪中常见的式样。这件耳挖簪簪首与簪脚间做出竹节式样相连接,小巧的簪首上仍然打出三个小碗,内嵌珍珠,足见匠心之精巧。
第二单元 金翠耀明珠
耳饰、镯与指环等一组
任孝文皇后像(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是中国正史中第一个把耳饰纳入皇家冠服制度规范的朝代。官样耳饰被所有女性追随模仿。虽耳饰并不算在一副头面之内,但也在日常穿戴甚至嫁妆聘礼中不可或缺。
P
art 01.
耳饰
金翠耀明珠
明代耳饰分为两类,即耳环与耳坠。
不同之处在于耳环插戴的细弯钩与前端的装饰部分直接相连,而耳坠装饰部分以悬坠方式与弯钩相连。
金摺丝葫芦耳环【明】
蕲春县蕲州镇雨湖村都昌王朱载塎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葫芦造型,用金片材攒聚而成“摺丝”的效果。顶部披四叶,底部托金叶。
葫芦耳环是明代耳饰中相当通行的样式。它从元代继承而来,至明代,基本形制不变,却加入不同材质及制作工艺,尽显新巧。
《天水冰山录》中便记录了
“金珠宝葫芦耳环”
“金光葫芦耳环”
“金摺丝葫芦耳环”
“金累丝葫芦耳环”等。
皇家遗珍
梅花、葫芦、蝶赶花等都是明代耳饰中常见的题材。
金累丝镶玉蝶赶梅耳坠
蕲春县博物馆藏
金丁香耳环
蕲春县博物馆藏
P
art 02.
镯
金翠耀明珠
二龙戏珠样式的镯盛行于元,明代继续沿用。
金二龙戏珠镯【明】
蕲春县彭思镇张滩村都昌王朱祁鑑妃袁氏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镯身素面,镯头錾刻龙首,龙张口拱珠,双目圆睁。
镯子,明代又有“金压袖”之称,金银龙头连珠镯即式样之一,它盛行于元,而为明代所继承。
除此之外,明代金银镯常用的款式还有镶嵌宝石的八宝镯,錾刻纹饰钑花钏等。
P
art 03.
指环
金翠耀明珠
金镶宝花卉戒指【明】
蕲春县蕲州镇刘家嘴永新王朱厚熿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戒指”又称“指环”“约指”“指镯”“指钏”等,“戒指”一词的普遍使用是从明代开始。宝石工艺加入金银首饰后,使嵌宝戒成为时尚,芊芊玉指上流光溢彩。
第二单元 金翠耀明珠
服饰类
P
art 01.
扣饰
金翠耀明珠
明人容像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盛行在女服领口装饰金属钮扣,其式样大体相同,纹饰则更加多样、新颖。
蜂蝶赶菊、童子戏花、鱼游莲叶等都是流行纹饰。有的甚至在扣上镶嵌各色宝石,成为领口一抹亮色。
金镶宝双师戏球钮扣
【明】
蕲春县博物馆藏
金镶宝蝶赶花钮扣
【明】
蕲春县博物馆藏
金镶宝蝶赶花钮扣
【明】
蕲春县博物馆藏
P
art 02.
帽顶
金翠耀明珠
文宗皇帝像(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成宗皇帝像(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帽顶,是明代大帽上的装饰物。大帽是元代蒙古贵族的流行首服,是一种有大沿的帽子,帽顶加饰金镶珠宝玉石等,以示身份象征。
银鎏金帽顶【明】
蕲春县蕲州镇黄土岭村荆藩宗室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和《宪宗调禽图》中的宪宗即佩戴着饰有金镶宝帽顶的大帽。
P
art 03.
带銙与绦钩
金翠耀明珠
金镶宝石带銙【明】
蕲春县蕲州镇黄土岭村荆藩宗室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明代完整的一副革带,通常是带銙二十方。间三方,一大两小,合称“三台”。
明代流行样式双尾笏头带板
名称与位置示意图
三台两边各为三方桃形,与之相接为分设两边的一对辅弼,辅弼旁分设䤩尾一对。这是腰带前部,后部则是大小一致的七方。
白玉螭纹带【明】
白玉腰带銙【明】
明代玉带扣结法俯视示意图
明代带銙以玉为最上等,金银次之。带銙属礼服之制,在闲居之时,更为常用的是绦。绦钩及绦环的作用都是连接绦带。
教子升天玉绦钩
白玉质。取苍龙“教子升天”的题材。上勾颈雕成龙首形,龙首下望,龙身自然随形而成绦身,其上雕出小螭,跃跃将升,雕刻生动。
P
art 01.
禁步、玉坠饰
金翠耀明珠
禁步与七事
明代首饰中佩戴在裙裾上的装饰品。主要包括禁步和七事两类。
禁
步
禁步本意节步,源于先秦时期的组玉佩,佩戴者须行步缓慢而见其尊,贵族佩玉以节步是基本的礼仪之需。
玉禁步
明
蕲春县蕲州镇雨湖村都昌王朱载塎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出土时皆为玉片散片,后以四组贯穿。由青白玉质的玉叶片配以白玉、玛瑙桃形冲牙组成。
皇家遗珍
七
事
七事,或又叠称玎珰七事。《客座赘语》对它已有一番解释。
以金、珠、玉杂治为百物形,上有山云题若花题,下长索贯诸器物,系而垂之,或在胸曰坠领,或系于裾之要曰七事。
——《客座赘语》
可知七事的样式与坠领大抵相同,即在云题的挂链下端系坠各种小用具或吉祥物之类的“百形物”,只是一饰于胸襟,一饰于裙裾。
第二单元 金翠耀明珠
金器工艺一组
P
art 01.
锤鍱(yè)錾刻
金翠耀明珠
锤鍱工艺是金银头饰制造过程中的基本技法之一,又称锻造工艺。利用金银的柔软性和可塑性特点,反复锤打使其延伸成片状,然后根据需要制作各种形状和图案。
金镶宝菊花顶簪【明】
蕲春县蕲州镇黄土岭村荆藩宗室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錾刻又称“錾花”是锤鍱工艺中最重要的步骤,负责錾出饰品表面的装饰纹样。在錾刻工艺中,对于工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及创新性。
P
art 02.
花丝镶嵌
金翠耀明珠
累丝和镶嵌工艺如今常常并行,统称“花丝镶嵌”。
发展
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的雏形产生于商代,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在元代达到成熟,在明代达到工艺巅峰。
运用该项工艺的金银头饰,造型立体生动,精致高雅。贵金属通过加工变得柔和轻盈,与镶嵌的宝石相映成辉。
金镶宝花顶簪【明】
蕲春县蕲州镇雨湖村都昌王朱载塎墓
蕲春县博物馆藏
三层纹饰,中心处一朵嵌红色宝石的重瓣菊花,菊花下八朵小花,每朵小石碗中嵌珍珠及红色蓝色宝石。
最下层的八瓣花托上又是八朵单瓣菊花,花心处嵌红、蓝色宝石。花托背面錾刻如意纹,中间固定方形卡槽,以插入簪脚。
该墓葬位于蕲州镇东北,从墓中出土的玉带板及金银首饰的品质推断,墓主人应为荆藩宗室成员。
在花丝镶嵌中,累丝是骨架,镶嵌则是装饰。累丝与镶嵌交相辉映,共同演绎出精妙的技艺。最常见的镶嵌方式是“包边镶”也称“抱镶”,取能将石面紧紧抱住之意。
金或鎏金与珠宝和玉的结合,其流行始于明代,并且在明代走向成熟。
明
代
中
后
期
明代中后期,皇家和诸侯王使用的首饰中,镶嵌珠宝类明显增多,且相当精美,这与郑和七下西洋,将东南亚地区盛产的宝石带回国内是分不开的,北京定陵、湖北梁庄王墓都出土了大量的镶嵌宝石的饰品。
正在展出
大连博物馆 蕲春县博物馆
展览现场
2025年6月20日至9月10日优配无忧,由大连博物馆与蕲春县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皇家遗珍——明代藩王文物精品展”在大连博物馆四楼C展厅展出。
发布于:北京市人人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